美国F-22“高产秘诀”为何在中国遍地开花成歼-20关键技术?_行业动态_华体会(hth)-官网最新地址相关内容

新闻中心

美国F-22“高产秘诀”为何在中国遍地开花成歼-20关键技术?
来源:行业动态 点击:
返回列表

  近日,官方媒体公开报道了歼-20隐身战斗机的最新服役状态,可见北部战区某机场一排排犀利科幻的装备,以及神采飞扬的飞行员队伍,这也使得外界对于歼-20的装备总量,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。就目前来说,外界一致认为歼-20服役数量已超过100架,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打造这支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空军的强大隐身战斗机机队,却仅仅花费3年多时间,这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最有力证明。歼-20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,服役如此多的数量,与其在生产制造中采用的多条脉动生产线总装技术密不可分。

  上个世纪的航空制造业,各国、各公司制作工艺流程虽然各有特色,但总体上来说都属于固定站位式总装工艺范畴,其最典型的特征,是在厂房内分布不同数量的总装站点,每个站点都对应一架飞机的生产。在总装过程中,由负责不同装配工艺的技术人员,按照预定技术手册,对战机进行一定的装配操作,完成相关子系统的搭建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往往是“飞机纹丝不动,工人忙碌不已”,因此得名“固定站位式总装”。

  固定站位式总装生产线,是以最好能够降低总装期间占用空间、解决复杂生产任务为目的,但付出的是生产速度和效率降低的代价。在现代飞机生产的全部过程中,往往会将战机各子系统分成不同的模块,以便于统筹安装流程,在固定站位式总装过程中,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流程重复、时间浪费。

  首先,飞机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敷设电缆是不可避免的装配工艺,而无论是导航系统、显示系统,甚至是雷达系统、光电系统,都需要相应的电力来源。而在总装阶段,按照技术手册,由不同设计人员分别装配这些系统时,就会出现重复装配电缆的情况,甚至由于前者装配影响后者施工,还会出现装了再拆、拆了再装,以至于影响施工节奏的极端状况。

  其次,现代飞机在总装过程中,往往需要大量的零部件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每一个子系统总装时,都需要前往仓储领取相应的零部件及后勤资料,而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的物料往往比较多,参与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的物料领取人员、仓储管理人员也不在少数,无形中又消耗了大量人力和时间。

  在固定站位式总装模式中,每一个总装站点,都需要一套专用的总装夹具,由于其精度要求很高,并且是针对生产机型的特殊需求而制造,所以成本非常昂贵。一般来说,一套总装夹具应对一架飞机的生产,但往往在该型号生产结束后,这套夹具也随之报废。因此,为降低成本,总装夹具的数量一般有限,这也在某一些程度上,制约了飞机的产能。再加上固定站位式总装在技术人员安装效率、占用空间及生产结构上的缺陷,使得航空领域屡屡出现参考工业品流水线生产技术进行改进的呼声,但这种改革在2000年之前,基本都没取得效果。

  一方面,即使被认为流水线制造应用最为成功的汽车领域,其生产数量也往往是以万,甚至10万为单位,并且生产维持的时间一般只有短短数年。而战斗机在进入第三代技术标准后,其单一型号每年生产数量最多只能达到一两百架的规模,就这已经是固定翼航空器领域年生产数量最多的型号。飞机与汽车在生产数量上存在的数量级差距,使得两者生产线结构也存在巨大区别。

  此外,汽车本身的总质量较轻,在流水线上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上下、前后移动的操作。而即使是最轻的战斗机,其重量也往往达到近10吨,甚至10几吨,更遑论动辄数十吨的大型客机、运输机,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的飞机移动技术复杂且成本很高。并且,飞机在装配过程中的精度要求极高,如何在大重量飞机移动时,确保高精度对接,是一件技术方面的要求很严格的操作。最后,飞机的总装过程中,由于技术上的复杂性,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,在部分子系统敷设完成后,还需要对已完成的部分进行分段测试,以验证装配可靠性,这些都是汽车流水线生产线病不具备的特性。凡此种种,都导致了飞机总装生产流程的改革进展缓慢。

  直到2000年,美国波音公司以迫切提升产量需求为动力,结合数十年间各类军民用航空器生产经验,率先在“阿帕奇”生产线使用了脉动生产线总装技术。其典型特征是,针对原本固定站位式总装模式的不足,全面调整装配流程,大体上解决了装配重复、物料调集冗余等问题。总体上来说,应用脉动生产线总装时,飞机会间隔一段时间移动一下,就像人的脉搏一样不时跳动一下,因此得名脉动生产线(PulseAssemblyLines)。

  相比于固定站位式总装的“飞机不动,人动”,汽车流水线上的“汽车动,人不动”,脉动生产线是“飞机动,人也动”。这种技术在大幅度提升装配效率的同时,背后蕴含的是高精度自动对接技术、数字化检测技术、现代物料配送和仓储技术,智能化及高精度检测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。

  波音公司很快发现,脉动生产线技术带来的变革,使得AH-64D产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,因此在之后的短时间里,波音公司就将其生产的波音系列客机、C-17战略运输机、F/A-18舰载战斗机,全部更换为脉动生产线。与此同时,向来与波音公司竞争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,也意识到了这一先进的技术蕴含的巨大价值,其核心技术团队于2002年前往波音AH-64D生产线进行参观,病将此技术迅速应用到F-22A隐身战斗机的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,令F-22A的年生产速度,从2003年的11架左右,迅速飙升到2005年的30余架。如今,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全力生产的F-35隐身战斗机,年产能已经高达120余架。从理论上,F-35最快能做到每2~3天生产一架,每年最多可以生产158架,脉动生产线的巨大价值可见一斑。

  相比之下,中国航空业虽没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反应那么迅速,但对于脉动生产线的跟踪研究也一直在进行。特别是见证到美国F-22A应用脉动生产线的恐怖生产速度后,迅速为即将生产的歼轰-7A谋划国内第一条脉动生产线年时间的调试后,这条脉动生产线年在西飞正式投入运营,保障了歼轰-7A每年35到40架的生产速度,直至于2017年3月停产。

  有了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技术先行者,国内航空机构进一步认识到脉动生产线的巨大意义,有关技术迅速推广开来。在2012年,洪都为L-15和教-10准备的脉动生产线年,西飞为新一代战略运输机运-20搭建的脉动生产线正式完工,宣告“鲲鹏”开启批量生产。2016年,成飞宣布为新一代战斗机生产准备的数字化脉动生产线建设完毕,正式投入运营。外界一致认为,这是国产歼-10C战斗机的脉动生产线年,脉动生产线的应用更是取得了新一轮突破,包括沈飞歼-16、陕飞运-9以及哈飞直-20在内的多款型号,配套的脉动生产线均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这表明脉动生产线技术,已经在国内各型军机上基本实现覆盖。唯有以轰-6K、轰-6J和轰-6N为代表的第三代轰-6,尚未见到使用脉动生产线的确实报道,但以西飞在2010年就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况去看,轰-6K应用脉动生产线并没有太大问题。

  官方发布的国产预警机脉动生产线应用脉动生产线的情况,第一次见诸报端是2018年。当时,官方公开报道了,浙大飞机装配创新团队,在国产战机装配技术转型中,解决了装备连接失效等多项难题,研制了5+X专用机床钻孔系统、卧式双机联合钻铆机等新型装备,为运-9、运-20、歼-20等9个重点型号的生产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。此外,浙大飞机装配创新团队负责人与成飞总装厂有关人员,联合发表的《基于Petri网的飞机总装配生产线建模及优化方法》一文中,也具体提及了Petri网对脉动生产线模拟带来的优化。事实上,目前国内的西北工业大学,、南航、东南大学以及上海交大,都有相关机构涉及对脉动生产线理论建模与优化效率的研究,但仍然以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最深入,取得的技术成就也最高。

  对于应用脉动生产线之后的实际效果,各飞机生产厂商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有所提及。比如说,成飞就曾报道称,在应用脉动生产线技术后,某型战斗机的总装时间从之前的41天缩减到30天,工作组数由12组缩减为10组,在理论上具备年产超过40架歼-10系列战斗机的能力。而西飞则在报道中提到,在使用新组装技术进行运-20的机翼对接时,只要消耗约40分钟的时间。而在此之前,即使是运-7这种体积较小的飞机,机翼对接也往往要消耗一到两天的时间。

  另据网络上流传的消息称,成飞生产的最新型号战机,目前已敷设了至少两条脉动生产线,并且新的生产线仍然正在建设中。成飞也曾在报道中提及,某先进型号的生产工作,已能够保证每月约3架的生产数量。考虑到战斗机技术和设备的持续改进带来的生产复杂性,这种生产速度是歼-10A、歼-10B时期很难来想象的。

  举一个典型的例子,在固定站位式总装时,耗费时间及人力最多的,其实是并不起眼的铆接装配。一般来说,往往会消耗总装阶段超过50%的工时和人力,除了飞机本身确实需要大量铆接外,也是由于飞机铆接的特殊性。由于现代飞机在气动方面的苛刻要求,使得航空结构件往往呈现多边形、不规则甚至是曲面的外部结构,对这种情况的航空件进行打孔,很容易出现孔不标准,甚至破坏结构件的情况。按国内有关的资料统计,总装过程中只有90%的铆接工艺能够很好的满足要求,其余只能作报废处理,除了造成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浪费外,消耗的大量结构件及造成的工期延误,也是很严重的。更何况,许多未被发现的不标准孔,还有可能成为日后飞行事故的直接诱因。

  而在脉动生产线中应用的自动钻铆机,则能够保证打孔力量的稳定。在实际应用中,能够保证99.97%-99.98%以上的孔契合设计标准(在狭小施工空间和高度复杂表面结构件上打孔,仍然需要人工操作),从而大大简化了铆接工艺消耗的时间和人力。事实上,上文提到的浙大设计的卧式双机联合钻铆机,就是一款典型的先进设备,其将钉头的齐平度从0.05毫米,提高到了0.02毫米,对于飞机壁板装备的优化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而这还仅仅是脉动生产线的一个简单应用而已。

  就目前来说,脉动生产线整套技术已被国内全面攻克,正在生产的几乎所有先进型号军机,都已应用脉动生产线总装技术。这也是国产歼-20、歼-16、歼-10C三大“剑客”,量产数年就形成规模优势的重要原因。当然,脉动生产线,也并不仅仅对中国航空工业带来显著提升,美国航空工业作为脉动生产技术的发源地,又拥有全球领先的航空技术,因此其量产的主力机型F-35,生产速度已达到了令人“震惊”的水平。因此,中航工业在已经取得不错成绩的情况下,在脉动生产线领域仍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,助力中国空中力量实现更大更快的发展。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利率10%的银行存款产品现身,预约开户已经排队到4、5月份,每经记者现场调查